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七章|秋课检核?髓满在望 (第1/1页)
九月初,北澜入海口的风里已有一丝乾冷。观海庭学堂院墙贴着盐痕,旗竿上h旗半展,黑旗紧收在竿节,像一枚尚未放出的讯号。晨光斜斜洒下,石坪间落着薄沙,砖缝里的白粉线依稀还在,前一轮课检留下的痕迹未褪。 钟声一响,众人立定。先生走上石阶,手里拿着一支木尺,声音不疾不徐,在院中回荡。 「秋课检核,四项:髓息、踏沙、守渡桩、字功。」他抬眼扫过少年们,「凡身之限不在快,而在稳。规矩点明,谁若冒尖抢进,骨尺、沙痕、缆结、字帖,都会照出来。」 他将木尺在案边轻轻一敲,补上细则: 「髓息——六十息起,连三日,才算入格。 九十息,连三日,骨尺显圆,是为髓满。 踏沙——六十步,步痕均匀,守一寸快。 守渡桩——主、副、压点,乱扣能解,不接不拒。 字功——三划必稳,上三下四,中枢两护,回锋收线。」 他阖上簿册,声音收紧: 「按序。先静室测髓息,後沙坪踏沙,午後再守渡桩,最後字堂检。」 少年们依次散入在学堂东侧静室,墙边石座一列排开,骨息尺按次序摆好。 清渊走到座上,背脊直直撑起,呼x1却沉下去。骨息尺的铜舌搭上脉口,他默默收息,心里数到三,才放任那线路自命门缓缓下探,沉到涌泉,再折返脊中。 铜舌颤了两下,数目定在六十八。 先生俯身看了一眼,在簿上落笔:「六十八,连三日。」又淡声补了一句:「进度平平,但胜在扎实。」 清渊低下眼,指尖在袖下轻轻一扣,像替自己记下节拍。 随後是吴浪。那副厚实的手臂搭上骨息尺时,铜舌先抖动,却很快定住。数目b清渊高了一截。先生不置评,只把尺收回木匣。 ——吴浪已先行踏近「髓满」的边上。 最後是苏温。他的呼x1细匀,却略嫌薄弱,骨息尺上的数目稳在六十初头,没有冒尖。先生落笔时,也只留下「匀,尚薄」四字。 静室里只剩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,短促却清晰,压过众人心跳。 退cHa0後的港口南侧沙坪,被港务司监事划平,像一张等候笔划的纸。金风带着盐意,吹得人睁不开眼。 丙组三人——清渊、吴浪、苏温——并排走上场。 「一寸快,守在呼气里。」清渊默念罗二的口诀,脚尖刚落,脚心已收。他的步痕均匀,不深不浅,像有人替他拉过线。 吴浪步伐厚重,每一步都沉实压下。苏温则细心谨慎,步线略嫌细碎,偶有断续。 先生远远看着,没有立刻喝止,只在簿页添了几笔。 六十步走完,三人停下,沙痕留在场上,像一张不会说谎的记录。深浅与断续全显出来,不容遮掩。 午後,检核换到外港缆棚。港口的风b内院更急,盐气压在嗓子里。cHa0势特意挑在偏急时,副缆预先乱扣,缠得Si。 丙组分派上阵:清渊执副缆,吴浪镇主缆,苏温在旁压点。 cHa0声拍来,副缆瞬间被拉紧。那GU力道沿着手臂直冲上来,像要扯裂虎口。清渊手背泛红,却不急着y撑,喉头一紧,脚步前送半寸,让力道顺着浪cHa0泄过。 「不接,不拒。」他在心里默念。 副缆结扣在水势里一点点松开,像有人暗中顺势拉直。吴浪立在主缆上,大臂稳定如铁;苏温则在侧把点压Si,眼神紧紧盯着清渊的手。 等cHa0势稍缓,三人同时卸力,副缆才安稳下来。 先生走近,眼角只扫了一眼,没有出口评语,只在簿页添了一笔。声音短促却清楚,落进每个人的耳里。 丙组三人站定,手上都留着红痕,气息沉重却不乱。副缆垂落,绳痕在沙地拖出一道深线,随着海风晃了晃才归於平静。 远处港口的铜钟鸣了一声短响,提醒cHa0簿换针。缆棚内外的少年们才缓缓散去。 检核的最後一项,在学堂後院字堂。石钵里的墨水提前一夜泡开,散着淡淡的炭味。格帖已摊在案上,三条笔法照例:上三下四、中枢两护、回锋收线。 所有人同时下笔。 清渊把笔管摆正,先吐一口气,才落笔。他的线条平直,收笔藏得深,尾端不炸。吴浪笔力厚重,线条粗实却略显笨拙。苏温的线虽匀,但收笔微弱,锋意不足。 字课先生逐一翻看,批语短而明: 「笔路平直,能守,不躁。」这是留在清渊名下。 吴浪那张,落了一句:「厚,未收。」 苏温那张,则写着:「匀,尚轻。」 清渊看着自己的批语,没出声,只在袖下把指节扣了扣。他心里清楚,这些话会被记在簿上,日後观cHa0台或港务司若要选人,也会翻得见。 他忽然想起季老在匠课周讲解凡符墨时,也曾留下一句:「有天份,线路浑然天成。」那句话他早抄进小册,与今日的批语并列。只是他明白,字功再突出,也抵不过髓息进度的落差。 夕yAn在院墙上,将整个学堂照得金h。先生合上簿册,抬眼看过一圈,逐组点名,或批「尚薄」,或批「急躁」。声音平静,却像一根根针落在地上。 清渊没有细听,只在袖下扣着指节。等到听见那句落下:「丙组,全数过关。」他才抬起眼。 三人站在石坪上,衣袖还沾着沙与缆痕。没人开口,却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。 先生提笔,在观cHa0簿记下「丙组」二字,於旁注了一句:「能守,齐。」 这一笔,不只记录他们过关,也暗暗标出了三人的分工。吴浪力厚,镇得住主缆;苏温细心,能察小处不漏;清渊守得稳,将两边劲线牵住。各有所长,互补互助,才成一个「齐」。 对港口出身的少年来说,记名是日後接临徵的凭据;对学堂的学子而言,则是一张能被看见的证明。 清渊心里明白,这一笔不算耀眼,却是一盏小小的灯。 课毕,人群散去。石坪上的沙痕被风吹乱,缆棚里的cHa0声还在回荡。 清渊把袖子拉下来,掩住手上的红痕,步子不紧不慢。吴浪在旁边大步走着,脸上带笑,彷佛今日的辛苦都能被力气化开。苏温则背着书箧,神sE专注,似乎还在心里盘点先生的批语。 与其他同窗相b,有人早已服过淡灵汤,息数b近八十;也有人请过家师调理,步痕与缆结更熟练。丙组虽慢,却能合在一线,不失稳度。 清渊没有多说话,只在袖下默默数息,把那条劲线从命门牵到脚心,再送回脊里。 ——今日的成绩,已是给自己的交代。 石坪一角,观cHa0簿的纸页在风里翻动。上头的「丙组」二字,被夕yAn染得发红,像一枚小小的印记,留下今日的痕迹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