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十五、好的开始 (第2/2页)
成家生子啊?如今他自己找了个伴,虽则门户低了些,但好歹是个清清白白的人家。再者现如今她因着小叔的关系得了圣眷,册封了身份,明面上至少也过得去了。听小叔之言,是个X子温软好拿捏的姑娘,这些年在小叔身边也伺候得颇合心意,小叔常年驻守边疆,不正缺这么一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吗?媳妇说句不该说的,那些个大家闺秀,即便娶进了家门,在小叔调职回京之前还不得放在府里供着,一年半载怀不了孩子不说,小叔仍旧得孤身一人远在他乡,您如何放心得下呀。” 陶老太太原本不Ai听这些劝慰之语,可是秦氏的话却是字字句句说到了她心上。思来想去,心中那GU气闷消散不少。然而她还是不放心:“这小子,从小到大就没见过几个nV人,要是看上的是个小狐狸JiNg,那可如何是好?这事啊,还是不能听他的一面之词。” 秦氏见婆婆松了口,心下也是大松一口气,赶紧道:“这好办哪,婆婆您从府里挑几个教养嬷嬷,随小叔回戍地去,调教调教那丫头,顺便啊也可以考察考察她的人品X格。年关时再让小叔将人带回来,亲自给您过目。若那丫头果真品质不行,咱们至少还可以给小叔纳几个可意的通房小妾,小叔这次心知自己做过了火,其他事情必定对您百依百顺,您就不愁后面没法整治她了,您说是吗?” 陶老太太闻言缓缓点了点头,一时宽慰不少。她赞赏地拍了拍秦氏的手,然后便有些倦怠地垂下了双眸。 秦氏赶紧扶着老太太躺下,随即知趣地退下了。 一出房门,便见到刚刚上完药就匆匆赶来焦急等候的陶琰,他跨步上前,冷峻的面容此时满是担忧:“嫂嫂,娘她怎么样了?身子可好了些?” 秦氏对这个小叔也是有些气恼的,因而故意端着架子,缓缓道:“婆婆身子并无大碍,只是经此一气,日后恐会落下病根。” 陶琰一听,面上显而易见地浮现出nongnong的自责之sE:“孩儿不孝。”说罢便一撩袍袖,直挺挺地朝着屋内跪了下来,“孩儿愿长跪门前,以赎此罪。” 秦氏念及陶琰背上鲜血淋漓的伤口,有些于心不忍,便弯腰将他搀扶起来:“行啦,我不过是拿话唬你,小叔若真长跪于此,婆婆心疼起来,就是我的过错了。” “嫂嫂此言当真?”陶琰有些半信半疑。 “自然是真,”秦氏叹了口气,“我说服了婆婆,她如今倒是勉强能接受你擅自请旨赐婚之事了,只是,她始终对那没见过面的儿媳不放心,你若真想宽慰婆婆,今儿过年可得把媳妇带回来让她瞧瞧,今后也再也不许忤逆她老人家。” 陶琰大喜,立马承诺:“那是自然,我心知此番一意孤行,是大不孝,此生再也不会做出任何不孝之举。而且我相信,见过小婧之后,娘会喜欢她的。”陶琰面带笑意,朝秦氏深深鞠了一躬:“谢谢嫂嫂,嫂嫂大恩,陶琰铭感五内。” 秦氏笑了笑:“都是一家人,不必客气。” 那边厢,陶府风波暂歇,这边厢,陶彦书和段青棠二人的关系,则愈加亲热。 短暂的分离,让二人之间已经发酵变质的感情更加浓烈,陶彦书对段青棠愈发殷切关怀;而段青棠,虽然有些懵懵懂懂,但在赵嬷嬷的提醒下,也懂得对陶彦书倾注更多的关心。 陶彦书每日从大理寺下职之后,便会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宅子里,不同于以前,是为了美食、亦或为了心中的那一份责任,他如今,只是为了能够见到段青棠。只要见到她,他便觉得所有的疲惫与不快都烟消云散,人生也仿佛有了另外的意义。 而段青棠,则总是站在宅子门口迎接陶彦书,像每一个等待丈夫归家的妻子会做的那样。站在空无一人的巷道,静静听着马车的轱辘声由远及近,见到那个人下车之后对她展露一个舒心的笑容,这样的一幕好像成了她无所事事的日子中最期待的场景。然后他们会一起用膳,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,聊天的内容天南海北,有家长里短,也有奇闻异事,这时的两人,有点回到了初时称兄道弟的氛围中,却又b那时少了一份豪情,多了一份温情。两人还时不时地会一起练字、一起看书,这时的两人虽然没有交流,然而静谧无声的环境反而愈发凸显了那份祥和与默契。 有时陶彦书公务处理得太晚,又或者被陶府里的人事牵绊住,但无论多晚,他总会来宅子里看一眼段青棠,看她睡了没有,然后向赵嬷嬷询问她今天都做了些什么。虽然每日里做的事情都大同小异,可他就是听得津津有味。而无论多晚,段青棠都会在自己的房间给陶彦书留一盏灯。 渐渐的,陶彦书竟T会到了一种不同于陶府的、家的感觉。而段青棠,也感觉自己在漂泊的十数年人生之后,终于再次尝到了幼时那短暂的、家的温馨。 时光流逝,八月过半,转眼间,中秋节到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