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心探秘_第1章 毛主席的亲人回韶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章 毛主席的亲人回韶山 (第3/3页)

法承受的。少年失去父亲的痛苦,青年丧失丈夫的悲哀,中年关进监狱的愤懑,人世间的苦,她尝尽了,人世间的难,她受遍了。她挺住了,她熬过来了,如韶峰顶上的青松,十二级狂风没有将她吹倒,千钧雷霆未能将她压弯。她不愧是毛家的人。我很想就此向他提问。但我生怕激起她心海里的波澜,那样会给她带来痛苦。我用钦佩、崇敬的目光打量着她,有意缓缓地从她手中接回笔和采访本,目的是想多看一眼这位能承受人世间一切痛苦和磨难,能代表中华民族女性最优秀品德的巾帼豪杰。后来,她在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,工作人员要求她题词,她挥笔泼墨,表达了她此次回韶山的情怀:归去来兮,与家乡父老共庆您百年华诞;携全家忠魂回韶山兮,莫忘召回我岸英。只要了解她身世和经历的人,读到她的题词没有不为之动容,没有不为之落泪的。

    邵华是位军人,又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,她和毛岸青的散文《我爱韶山的红杜鹃》,深深表达了夫妇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,对韶山的热爱之情,脍炙人口,广为流传。为纪念毛主席诞辰百周年,她沿着毛主席当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,搜集了丰富的史料,与毛岸青共同主编了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丛书,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。她这次回韶山,带回了她和毛岸青用心血,用深情凝聚成的这套丛书,赠送给毛泽东纪念馆收藏。我仰慕她的名声,我钦佩她的才华,我赞叹她的潇洒,我敬重她的人品。她一身戎装,举止干脆利索,步履坚定大方,面容亲切和蔼。她每到一处,见到执勤的公安民警、武警官兵,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,总是热情地点头、微笑、挥手致意。我要请她为《当代警察》题词,可围着她的人越来越多,有韶山的乡亲争相与她们握手,向她们问好,和她们拉家常的,有海内外的集邮爱好者要求她们在“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首日封”上签名留念的,还有天南海北的参观者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她们留下合影的,还有全国各地、数家报刊的记者跟踪采访她们的。我要请邵华题词的机会非常难得。在毛主席的亲人中,如果没有她的题词,就如同美丽的大地缺少雄峻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河。

    我寻找着请邵华题词的机会。

    我随毛主席的亲人们来到了刚落成的“韶山毛主席诗词碑林”,这是韶山兴建的五项永久性纪念工程之一,其余四项分别为毛泽东铜像、毛泽东遗物仓库、毛泽东图书馆、韶山烈士陵园。为建好这五项永久性纪念项目,邵华曾多次回到韶山,和韶山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,和韶山十万父老乡亲共同献计献力。还有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的儿媳韩瑾行老人也赶回韶山,将4000元现金交给筹备办。她激动地说:“这4000元中,有3000元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。另1000元是主席的女儿李敏托我带来的,钱虽然不多,谨表我们亲属对家乡兴建纪念毛主席永久性项目的一片期待之情。”如今,除毛泽东图书馆刚举行奠基之外,其余四项都相继竣工。毛泽东诗词碑林,位于韶峰半山腰,顺山势而建,一层又一层,占地2万平方米。第一期工程50块石碑,内容包括毛泽东的诗词手迹、名人题词和名人抄录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《七律·到韶山》,碑高12.26米,宽9.9米,厚0.83米,分别象征着毛泽东的诞辰、忌辰和寿辰。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刻碑。

    邵华和亲人们走进碑林,在这块碑前合影留念。之后,邵华把毛新宇拉到身前,母子俩站在刻碑前,指点着刻碑上的每一个字,每一句诗,饱含深情的诵读,当读到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两句时,母子俩眼里都流出了热泪。我和周围陪听的同志听了,看了,也都深深受到感染,越加感到毛主席的后人对毛泽东思想,对毛主席革命路线是高山般的忠贞,大海般的不渝。

    碑林最高处有数十级台阶,邵华领着儿子毛新宇继续攀援而上,登上高处,美丽的韶山冲尽收眼底。邵华久久地凝视着山下的毛泽东铜像,凝视着故居方向,我注意到她的胸膛微微地起伏,眼里流动着波光。这位共和国的军人,这位人民的作家,这位毛家的女才子,心海里一定涌起了惊涛,卷起了巨浪。在12月6日上午,毛泽东铜像落成时漫山遍岭盛开的杜鹃花此时还没有完全凋谢,还望着毛泽东的儿媳点头含笑。我猜测,她或许在酝酿《我爱韶山的红杜鹃》的续篇。陪同的湖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沈瑞庭也是个才子,见邵华这副神态,似乎心有灵犀,不想打断她的思绪,见身后有座蘑菇状的亭子,亭子里摆满了石凳,便轻轻地将邵华拉到石凳上坐下。一行十多人,有的坐着,有的站着,静静地,没有发出半点声响,只有情感的巨轮在心海里奔腾。

    片刻后,邵华起身欲走。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间隙,便趁机递上笔和采访本,请其为《当代警察》题词。邵华听了我对《当代警察》的情况介绍后,笑着指指身边陪同的省公安厅警卫处的民警和武警,说:“当代警察!真不愧为当代警察呀!”她重新在石凳上落座,挥笔题写了“当代警察”四个字,接着,她像jiejie刘思齐一样,落款为“1993年12月26日”,并在收笔处重重地注明“于韶山”。其实是12月20日,她们姐妹不约而同的将时光延伸了六天,可见父亲的诞生日在她们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。“12·26”、“韶山”,“韶山”、“12·26”,这一组看起来简单,实则意义深远的文字,已深深地镌刻在她们姐妹心中。同时,她们还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记住“12·26”,记住“韶山”。

    我手捧着毛主席的亲人为《当代警察》的题词,我举目仰望巍峨挺拔,翠绿欲滴的韶峰,我深信,“12·26”,这个富有世界意义的日子,“韶山”,这个富有全球意义的地名,就像韶峰一样,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,狂风吹不走,雷霆轰不倒,任何势力也无法将其从人们心目中抹去,并将世世代代往下传。

    “12·26”,辉煌灿烂!

    “韶山”,灿烂辉煌!

    1993年12月26日于韶山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